书记校长信箱   English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招生就业 > 招生工作 > 正文

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大类培养实施方案

【 发布日期:2018-06-14 】

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大类培养实施方案


一、引言

为适应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和个性化发展的机制,探索本科生个性化培养制度,促进学生成长路径多样化,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适应未来变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逐步构建“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一、二年级按大类培养,三、四年级专业分流的培养方式。外语大类专业以实施通识教育为基础,前期大类培养平台主要培养语言基础宽厚、综合创新与竞争力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深度改革,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下,建立“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平台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特色开放课程”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引入第二课堂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生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融合学校特色专业的基础知识点、整合优质师资,实施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特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外语大类培养主要面向的专业是:英语(050201)、日语(050207)、汉语国际教育(050103)。

二、基本原则

围绕“厚双语基础、宽就业口径”,兼具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及目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即语言应用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五大优势”(即语言优势、考研优势、就业优势、文化优势和创新优势),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

1.人才培养突显学校层面特质,体现学科层面素养,强调专业层面能力;

2.形成脉络清晰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保证外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

3. 原则上根据学生的选择而进行小班化教学,课程设置中教师兴趣课(可与研究方向一致)、特色专业课程的比例要有一定的显现;

4.专业理论课比例要有所回升,理论素养与应用能力要并重;

5.课程设置要反映市场需要,与市场人才需求对接;(此类课程可以多变,课程名称的设计上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6.课程体系中要有模块对接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为地方社会与经济服务;

7.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多变的需要;

8.核心能力的凝炼要准确,尽可能体现学科和专业特色;

9.尽可能通过减少“课程门数”增加“课程头数”来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但不得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代价,同时要提高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三、培养要求

(一)总体培养要求

坚持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及通用知识教育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具有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外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业务水平。

毕业生应主要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和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2.掌握语言学、文学、经贸、翻译、科技(有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3.了解我国国情和世界文化;

4.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甚至第三外国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5.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熟练的文字处理能力及上网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能力;

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7.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

(二)各专业培养要求

1.英语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的基本理论,要求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中国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中西跨文化交际、商务交流、口笔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熟练运用日、汉、英+有色冶金科技、教育、商务等多语种、跨学科,具备在国内外从事语言或文化教学、研究和传播的基本能力。

(1)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公民素养及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和公共演讲及辩论等技能;

(3)较广泛的了解我国国情和优秀传统文化和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4)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有色)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学科意识;

(5)重点了解我国商务、科技翻译、有色金属行业等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具备除外语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专业知识;

(6)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调研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7)熟练掌握一至二门第二外国语的语言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2.日语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日语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的基本理论,要求掌握扎实的日语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中国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中日跨文化交际、商务交流、口笔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熟练运用日、汉、英+有色冶金科技、教育、商务等多语种、跨学科,具备在国内外从事语言或文化教学、研究和传播的基本能力。

(1)具备必要的人文和哲学社科及自然信息科学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和素养。

(2)具备较高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跨学科学习能力。

(3)具备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所必需的多语言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相应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能力。

(4)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职业素养以及较强社会责任感。

3.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学、文学、文化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要求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中国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日本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中西方文化基础及跨文化交际、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熟练运用汉、英、日等多种语言,具备在国内外从事语言或文化教学、研究和传播的基本能力。

(1)立德修身,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家国情怀、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自然科学素养和公民基本素养;

(2)知识系统,基础扎实,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达到中文系本科学生同等水平,夯实牢固的专业基础;

(3)多才多艺,国际视野,培养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所需的才艺修养和教学技能;成为“中华才艺+国际汉语教师”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

(4)开拓创新,适应性强,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拥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培养目的

(一)总体培养目标

构建通识、大类、专业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体现语言基础知识宽厚、学科交叉和专业知识精深的特点。通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强化外语类人才培养的通识性和社会性;通过构建大类课程平台,打好扎实的双语基础并有效衔接专业教育;通过专业教育体系的严格训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语言基础、富有创新精神、专业基础扎实并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在专业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

(二)各专业培养目标

1.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坚持语言技能、专业知识、跨文化素养及通用知识教育的结合, 既重视语言系统知识的学习, 又强调通用知识和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全面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跨文化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基础、广博文化知识、卓越国际化视野和良好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能熟练从事英汉/汉英翻译、英语教育与培训、涉外旅游、对外(矿业)经贸、涉外企业管理等工作;毕业5年左右能成为翻译、外事、教育、外贸、文化、旅游、国际文化传播等领域的行业精英。

2.日语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发展需要,培养适应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员交往环境下的开放型复合外语人才;掌握日语语言文学、历史、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经过日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训练,具备扎实的日语语言功底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所需的素质和能力,熟练地应用日语在外事外贸、文化教育、有色冶金科技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德才兼备、有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日语高级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同时,专业培养的人才在毕业后五年左右能够成为所服务的部门和单位的中坚力量,并担任中层管理等职务;在专业领域上继续深造,获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进入大中专院校担任教职,取得中高级职称,或获得本专业的高级翻译证书,成为口笔译方面的专家、知名人士。

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根据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基本规律,结合学校和学院的办学特色,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复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汉语和“双外语”(英语+日语)基础,对中外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汉语教育教学规律有较全面了解和一定研究,既具备本科就业核心竞争力,又具备进一步深造的良好潜力,成为适应教育国际化视野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既能充分胜任国际汉语推广或国内各类学校的学科教学,也能在中外文化交流、新闻传媒出版、文化创意产业和企事业单位管理等不同领域成为业务骨干。

五、课程设置方案

外语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各阶段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大类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组成。每一类课程部分的学分在规定总学分(175学分)的范围内进行了优化分配,其中公共基础课约占20%-25%,大类平台课约占20%-30%,专业核心课占20-40%,实践环节占15%,毕业论文约占3%,核心技能课程比例与其他类型课程比例形成了较为平衡的关系。各模块中的课程涉及文化、文学、语言学、教育学、哲学、美学、外交、历史、经济、科技等多个学科和领域,有效解决了知识结构单一性的问题:

第一学年:夯实学生双语基础,特别是日语基础,实现“基础扎实”;

第二学年:锻造双语技能及文史类的共通基础,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宽口径”;

第三学年:明确专业细分,形成“外语+专业”特色,满足专业人才“精细度”的要求;

第四学年:分别对标深造类、就业类、创业类的素质要求,实现学校与社会精准的“无缝对接”。

大类平台课程

课程名称

学分

开课学期

课程类型/模块

基础英语(一)

2

1

大类基础

初级日语(一)

4

1

大类基础

英语视听(一)

2

1

大类基础

日语语音

1

1

大类基础

初级日语()

4

2

大类基础

初级日语拓展

2

2

大类基础

基础英语()

2

2

大类基础

英语视听(二)

2

2

大类基础

中国文学经典导读

2

2

大类基础

中国文化通论

3

2

大类基础

中级日语(一)

3

3

大类基础

综合英语(一)

3

3

大类基础

教育学

3

3

大类基础

写作

3

3

大类基础

英语视听(三)

2

3

大类基础

英语口语(一)

2

3

大类基础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导读

4

3

大类基础

中级日语(二)

3

4

大类基础

综合英语(二)

3

4

大类基础

专业(教育)见习

1

4

大类集中实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3

4

专业核心课/汉语

现代汉语(一)

3

4

专业核心课/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3

4

专业核心课/汉语

中级日语拓展

2

4

专业必修课/日语

日语视听说(一)

2

4

专业必修课/日语

实用现代日语语法

2

4

专业必修课/日语

日本文化概论

2

4

专业核心课/日语

英语视听(四)

2

4

专业必修课/英语

英语口语(二)

2

4

专业必修课/英语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2

4

专业必修课/英语

基础英语写作

2

4

专业核心课/英语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2

4

专业核心课/英语

课程比例结构表

(一)英语

课程类型

学分

比例

公共必修课

37

21%

公共选修课

3

2%

大类平台课

51.5

29%

专业必修课

57

32.6%

专业选修课

26.5

16%

毕业总学分

175

100%

(二)日语

课程类型

学分

比例

公共必修课

37

21%

公共选修课

3

2%

大类平台课

51.5

29%

专业必修课

66

38%

专业选修课

17.5

10%

毕业总学分

175

100%

(三)汉语国际教育

课程类型

学分

比例

公共必修课

37

21%

公共选修课

3

2%

大类平台课

51.5

29%

专业必修课

66

38%

专业选修课

17.5

10%

毕业总学分

175

100%


六、教学组织形式

学院对按外语大类招生的学生采取“2+2”的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兴趣特长和相关专业成绩等,于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参加专业大类的分流工作,并于第五学期正式进入本学科中的某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从零开始,消除路径依赖,打破专业之间壁垒,从以本科专业为中心,走向以语言学科为中心,求大同,存小异,先求同,再求异,前2年同大异小,后2年异大同小:

1.语言基础课程:英、日专业教研室老师为主,以1-3学期为主。取消《大学英语》课程,代之以英语和日语课程,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学生分流后免修二外,可适当选修第三门外语。

2.文史类共通课程:汉语类专业老师参与,可以多人上一门,也可以一人上多门。以全体学生为授课对象,以学生的选择作为成立教学班的依据。以2-4学期为主,部分课程可以根据需要延至第六第七学期。

3.每个专业可以提出几门课(建议3-4)作为未来选择专业的前行课程。即必须修满某专业指定的几门课程才能选择某专业。

4.专业核心课程,建议7-8门以内,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教研室老师为主,选择了专业即选择了专业核心课,修满专业核心课程才能进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以5-7学期为主。

5.毕业实习加毕业设计,合格完成即毕业。

七、专业分流方案

采用按计划实行志愿排序+综合考评+专业特点方式进行分流。即在分流前设定各专业分流人数,按填报志愿+综合考评成绩,并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专业分流。具体分流方案见附件二。



八、组织保障

1.成立外语外贸学院学生专业分流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生的专业分流工作。领导小组由外语外贸学院院长、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及各专业负责人组成,并设秘书2人,各专业教研室负责各专业宣传工作,学生工作部做好学生指导工作,分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专业分流的具体实施。

2.以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专业为平台,依托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和落实大类专业的本科教学重要事项。


附件:

1. 外语外贸学院外语大类人才培养方案(Excel版)

2. 外语外贸学院外语大类专业分流实施方案